文化

丹麦的六大价值观

2018年3月28日

丹麦是一个人口只有 570 万的小国。它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的?早稻田大学教授、《了解丹麦六十八篇文章》的作者村井诚(Makoto Murai)为您揭开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秘密。

寻找“工作者的乌托邦”

工作效率极高但不加班的工作场所;被烛光和家具设计杰作环绕的优雅生活方式。我们对媒体描绘的丹麦景象感到惊讶和好奇,我们问自己:"丹麦人就没有压力吗? 在联合国的世界幸福指数排名中,丹麦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决定找出答案。

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 "丹麦人不会因为高税收而烦恼吗?" "他们真的从不加班吗?" "他们中就没有人像硅谷的企业家那样怀有雄心壮志吗?"我们会见了企业家、大公司员工和创意专业人士。我们走访了这些人的学习场所,从幼儿园一直到商学院,甚至拜访了普通家庭。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答案:丹麦幸福的源泉是什么?"工作者的乌托邦"在哪里?

要了解当代丹麦,最重要的一年是 1968 年,这一年因世界各地爆发的学生示威而闻名于世。在丹麦,这些示威游行被称为 "Studentopstand",即学生起义,而同一代的年轻人则被称为 "Sixty-Eightters"。这些运动促使丹麦的成年人倾听青年的心声,并以开放的态度采纳和接受青年运动中他们可以采纳和接受的方面

学生们的诉求主要是反对传统的家长制价值观,旨在建立一个更自由、更开放的社会。例如,在哥本哈根大学,学生们占领了学校的主要行政办公室,表达了对越战的反对和对社会的不满,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校方的回应是对学生的观点表示理解,自此,丹麦开始向一个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社会转变。但为什么学生们的想法会得到如此开放的接受呢?答案可能就在学生们自己的行为中。虽然学生们白天确实占领了大学总部,但到了傍晚五点,他们就会悄悄离开;换句话说,他们的行动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

从这时起,丹麦政府开始以开放和公正的态度回应年轻一代的想法。哥本哈根的克里斯蒂安娜区(见第 84 页)就是这一变化的象征。该区占地 34 公顷,最初是海军仓库所在地,但在 1969 年海军停止使用该地区后,年轻人搬了进来,立志为一无所有的人创建一个家园。1971 年,这些年轻人宣布克里斯蒂安娜为自由城市。丹麦政府再次做出回应,听取了青年活动家的意愿,并于 1973 年允许克里斯提尼亚项目作为一项 "社会实验 "继续开展下去。从那时起,克里斯蒂安娜的故事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作为一个按照自己的独特规则(包括禁止武器和使用暴力)运作的自治地区,这项实验一直延续至今。

理解“超福利国家”的六个关键词

1- 自由与宽容

改变社会的 "六十-八十年代人"和基督教的存在有助于诠释丹麦的自由和宽容价值观。然而,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我们发现的是一个社会悠久而持久的历史,它沉浸在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的信念之中。

例如,丹麦早在 1915 年就赋予妇女选举权,早于英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之下,日本直到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允许妇女投票。正是丹麦这种尊重他人的悠久历史,使得老一辈人在 "68 派"思想出现时能够保持宽容。可以说,当代丹麦社会已将 "六十-八十年代人"的自由理想变为现实。

要探寻这种自由和宽容态度的根源,我们需要追溯到丹麦社会自由党(Radikale Venstre),该党成立于 1905 年,以城市知识分子和农村农民为支持基础。丹麦社会自由党虽然规模不大,但作为一个关注自由问题的政党,它经常参与政府工作;它不承认社会权威的存在,只关心对人类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反映在它的政治中。

今天,丹麦以高额税收支持高水平的社会福利而闻名;但从历史上看,这些政策源自丹麦社会自由党。该党经常是联合政府的成员,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执政党是谁,该党都能继续推动国家朝着以平等原则为基础的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丹麦人强烈地意识到,这些高福利、高税收政策反映了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

丹麦社会自由党促进了社会民主党的出现,而社会民主党多年来一直是丹麦议会(Folketing)的主要政党。与此同时,从丹麦社会自由党分裂出来的社会主义人民党也是六十八人党出现的幕后推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说,丹麦社会自由党在今天自由和宽容社会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民主

丹麦世代相传的《詹代法则》规定了十条规则。丹麦作家阿克塞-桑德莫斯(Aksel Sandemose)在书中描述了他成长的村庄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共同信仰。这些信念包括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其中第一条就是 "不要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与别人不同或比别人更重要的人,而只应该把自己看成是组成社区的一个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丹麦和北欧人行为的核心,很可能也是该地区社会福利观点的起源。如果我们将这种信念表述为一种道德价值观,那么这种价值观就是 "知道什么是你的"。这是一种基于人人平等理念的信念;它意味着人们不得试图侵占属于他人的东西。

丹麦和北欧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种思维方式,因为那里的气候非常恶劣。这些国家最初都是贫穷社会,每个人分到的蛋糕都是固定的;因此,他们认为资源应该尽可能平均分配,任何人都不应该抢夺别人的份额。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商业领域,丹麦社会也不赞成像美国梦那样毫无节制地追求超越他人的雄心壮志̶,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只适用于成熟的行业。在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人们欢迎创业的雄心壮志。

3- 社区社会

丹麦人民坚信,在重视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应重视社会的幸福,而丹麦的高福利、高税收制度的背后,或许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这一制度并非由政府单方面建立,而是通过丹麦社会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协商形成的。19 世纪在丹麦各地出现的 folkehøjskole 私立成人教育机构就是这种社区观念成果的最好例证之一。

这些学校以被誉为现代丹麦之父的哲学家和作家 N. F. S. Grundtvig̶的思想为基础,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学习社会规范和通过对话接受教育的场所,同时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生活。

19 世纪末,丹麦农民(只接受义务教育)会利用休耕季节报名参加这些教育机构,在那里学习自力更生和作为丹麦人的意义。格伦特维格的理念至今仍是丹麦教育的一部分,它为品格培养和学习合作奠定了基础。

现在,在丹麦各地仍然可以看到 folkehøjskole 的身影。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提供一系列课程,包括艺术与设计、人文学科和体育;入学没有最低学历要求,也没有入学考试。

4- 灵活保障

丹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丹麦的就业政策兼顾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失业期的保障,因此被称为 "弹性保障"。灵活保障 "是通过结合以下三个要素实现的,这三个要素被统称为 "金三角"。

(1) 就业法规相对宽松,允许雇主有相当大的自由解雇员工。

(2) 慷慨的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社会保障福利(对低收入者而言,最高可达 90%以上)。

(3) 充分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求职支持和职业培训。

这些政策使得公司很容易裁员,个人也很容易更换工作,从而创造了一个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下岗工人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学习技能,找到新的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劳动力市场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1993 年,在引入金三角制度时,丹麦的失业率接近 10%。到 2008 年,这一数字下降到 3.3%,不过最近的失业率往往在 6% 左右波动。丹麦国内中小企业比例高、工会化率高,以及丹麦人为社会服务支付的税率高,都是引入这一社会制度的基础。

5- 每个人都是决策者

丹麦教育强调三个关键概念。首先是决策权。所有公民从小就被教育,他们所做的决定将带来改变。例如,从幼儿园开始,丹麦儿童就可以就日常事务做出决定,如他们想去哪里游学或午餐想吃什么。

第二个关键概念是创造力。乐高积木来自丹麦,丹麦幼儿园也使用乐高积木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乐高让孩子们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积木随心所欲地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这非常符合丹麦的民族特色。这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是丹麦著名家具制造的核心,同时也与优化每个人独特的工作方式有关,而这又与丹麦的高生产力和高效率有关。第三个关键概念是提问的重要性。多提问题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有助于培养最佳的批判精神。

在一个鼓励公开提问的环境中长大,意味着即使开始工作,他们也能自由表达意见,而不必担心地位或权力差异。

6- 不要好高骛远

丹麦是一个重视个人的国家,因此它也重视通过民主辩论进行决策。丹麦重视个人,因为每个人的信仰和感受都很重要。这意味着,即使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也可能通过辩论开辟出其他更好的途径。有一次,当我脖子上挂着新相机进入丹麦时,在海关被拦了下来,并被告知:"在丹麦,

丹麦人在国外购买超过一定价值的物品必须交税,所以你也必须交税。这让我很不高兴,因为我不是丹麦人,但既然他们告诉我只有交税才能入境,我也就勉强交了。不过,后来我还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当我去机场办其他事情时,我与那里的工作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得到了退款。

丹麦对个人的尊重可能与国家小有关。1864 年,丹麦在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战败,不得不割让王国本土之外的三个公国。丹麦的国力几乎被削弱殆尽。这些事件造就了现在的丹麦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国家的实力和权威是不能容忍的,每个人都受到尊重,而不是把少数几个被选中的人推上神坛,让他们为所欲为。这也许就是丹麦能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通过普选的原因。

三个闻名日本的现代丹麦人

安徒生

1805-1875. 儿童故事作家。安徒生以其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为题材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等 150 多个故事。父亲去世后,安徒生离开学校,试图成为一名歌剧演员和演员,但都以失败告终。他的后半生致力于诗歌和儿童故事的创作。

N.F.S. 格伦特维格

1783-1872. 政治学家、神学家。他讨论了以最大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公民意识的形成,建立了当代丹麦协商经济的前身。他还反对学校中陈旧的背诵式教学。相反,他提出了 "成人教育机构"(folkehøjskole)的概念,即任何人,无论年龄、性别、国籍或是否残疾,都可以自由学习的成人教育机构。

索伦-阿贝-克尔凯郭尔

1813-1855.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摒弃了强调投机辩论的黑格尔哲学,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虽然出生于富裕家庭,但婚约破裂的经历和信仰危机使他开始审视自己与上帝的关系。他最有名的作品是《病入膏肓》,该书阐述了在意识到人类主体中不存在真理的同时拥有信仰的观点。

本文是我们与《福布斯日本》合作出版的WORK MILL出版物的一部分。

第 2 期 — 丹麦方式© WORK MILL于 2018 年 3 月 28 日出版。

文字由 Makoto Murai 撰写;编辑由 Tadahide Masuda 编辑;插图由 Laurie Rollitt 绘制。

相关文章